2013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,入职565net必赢官方网。2014年开始进入565net必赢官方网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。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。2016年晋升副教授、2018聘为博士生导师,2020年破格晋升教授。曾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工作一年。获评565net必赢官方网“杰出青年学者”(2021)、“杰出人才”(2024)、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。
兼任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、秘书长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传媒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、中国教育电视台智库专家、中央统战部智库专家。兼任《数字出版研究》《融媒》等期刊编委。担任国内外20余家期刊的匿名审稿人。
长期从事新媒体文化、娱乐传播理论、认知传播研究,在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《文艺研究》《国际新闻界》、New Media & Society、Information,Communication & Society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。多项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《文化研究》《新华文摘》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等转载。多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、中国新闻史学会学会奖等。出版《神话: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》《连接:社交媒体批评史》《娱乐心理学》等学术专著、译著十部,主编“娱乐研究译丛”。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、中国博士后第八批特别资助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。撰写多篇报告获中央领导、部委批示、采纳,成为广东省政协提案。
一、外文发表(*通讯作者)
1. Yan, Q., & Yang, F. (2021). From parasocial to parakin: Co-creating idols on social media. New Media & Society, 23(9), 2593-2615.
2. Jo, H., Yang, F., & Yan, Q. *、(2022). Spreaders vs victims: The nu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misinformation via FoMO and digital literacy in different cultures. New Media & Society, 1461444822113047.
3. Yan,Q.,H.B.Hou,M.L. Du,&Yang, F(2023).Producing green users: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 in a platform society. Information, Communication & Society ,DOI: 10.1080/1369118X.2023.2257294.
4. Fu,SH.,Yan,Q*. & Feng GC.(2018).Who will attract you? Similarity effect among users on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 of movie tickets in the social shopping context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, 2018.40, 88-102.
5. Fu, S., Yan, Q.*, Feng, G. C., & Peng, J. (2021). Which Review Can Make You Engage?: The Effect of Reviewer-Reader Similarity on Consumer-Brand Engagement.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(JGIM), 29(6), 1-27.
6. Fu, S., Xu, Y., & Yan, Q*. (2019). Enhancing the parasoci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through similarity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ommerce: evidence from social commerce platforms in China.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, 27(2), 100-118.
7. Yu, W. &Yan,Q.(2024). Reasons to fight: preliminary results on motivations to combat fake news. Information Research , 29(2), 30-49.
8. Yu, W., Chen, Z., Meng, X., & Yan, Q. (2024). Propagating COVID-19 Conspiracy Theories: The Influence of Right-Wing Sources. SAGE Open, 14(2), 21582440241258026.
二、中文发表(部分)
1. 《近代中国的标语表征实践:历史逻辑、空间修辞和现代性焦虑》,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2012年第4期.
2.《驯顺与偏离: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治理研究》,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2024年第1期.
3.《大众传媒时代的娱乐修辞及理论逻辑——兼论娱乐研究的方法论转向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4年第6期.
4.《粉丝-明星关系感知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: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》,《国际新闻界》2021年第10期.
5.《“自我-技术”关系感知与调适:短视频观看中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》,《国际新闻界》2022年第11期.
6.《媒介文艺的核心范畴及艺术自洽探讨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 2021年第6期.
7.《后“情感时代”真人秀节目的情感规则、偏误与调适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8年第11期.
8.《社交媒体礼仪:数字关系情境下的伦理方案与效果辨析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7年8期.
9.《沉浸与交互:叙事性传媒艺术的认知重启与实践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6年9期.
10.《“抗日英雄”的媒介化生存:国民记忆、传播逻辑与消费反思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5年11期.
11.《经典电视剧重拍的“恒”与“变”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1年第11期.
12.《论中国电视文艺的学理重构》,《现代传播》2012年第3期.
13.《手机使用对春节文化观念的影响研究——基于仪式感和参与感的中介作用》,《新闻与传播评论》2021年1期.
14.《文化自信的文艺实践:从文化叙事到中国形象传播》,《东岳论丛》2020年3期.
15.《从空间赋值到关系嵌入: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转向》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20年2期.
16.《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建设性新闻:角色、实践与理论创新——对凯伦·麦金泰尔的学术访谈》,《编辑之友》2020年12期.
17.《建设性新闻的观念、范式与研究展望》,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2020年6期.
18.《基层治理中融媒体中心的信任建构——基于广东省五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调研》,《中国出版》2020年5期.
19.《认知传播的研究取向、方法与趋势》,《南京社会科学》2020年5期.
20.《娱乐文化的苦情叙事与内在肌理》,《中国电视》2020年2期.
21.《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特征与对比研究——基于“人民日报”“央视新闻”“澎湃新闻”官方微博视频内容分析》,《中国出版》2019年12期
22.《流动的意义: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》,《中州学刊》2019(10).
23.《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媒介逻辑与社交融入创新》,《南京社会科学》2019年6期.
24.《大众传播时代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合法性建构》,《中州学刊》2014年第6期.
25.《仪式化生存: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》,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2014年第2期.
26.《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:知识转换、国家认同与政治合法性》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14年7期.
27.《论视频内容生产:动力、目标和路径——基于媒介融合的视角》,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》(社科版)2011年第5期.
28.《建设性新闻: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——对凯伦·麦金泰尔的学术访谈》,《编辑之友》2017年第8期.
29.《流行音乐的情感表征:基于语料库的研究》,《文化研究》,2018年秋季.
30.《媒体融合下电视的反馈机制与评估新路》,《中国电视》2015年9期.
31.《互联网语境下电视对青少年有效传播探析》,《中国电视》2015年4期.
32.《电视剧女性话语策略及局限突破》,《中国电视》2016年5月。
33.《多重价值的生成与艺术转换——新世纪以来抗日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生产与转换策略》,《民族艺术研究》2011年第4期.
34.《能指的游移与视觉化呈现——心理学电影的流变与传播范式分析》,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》,2011年第4期.
35.《电视剧跨媒体的转向与逻辑》,《中国电视》,2017年第8期.
36.《新世纪以来文化类节目的三种语态》,《中国电视》,2018年11期.
37.《传媒文艺的现代特性与批评话语重建》,《中州学刊》,2018年第5期.
38.《作为症候的粉丝文化:社会融入的价值逻辑与可能路径》,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1年第5期。
39.《虚拟社区的相似性效应:关系感知与影响机制》.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,2021 第3期。
40.《社交媒体中关系融入的认知机制研究——基于相似性视角的分析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21年第3期。
41.《培养“正能量粉丝”:粉丝文化的平台治理研究》,《新闻记者》,2022年第12.
42.《新农人短视频与受众主观幸福感: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 2022年第11期.
43.《联结、驯化与社会应许:农村老人短视频使用与社会融入研究》,《新闻与传播评论》,2022年第6期.
44.《短视频新闻:媒介实践、议题与进路》,《中国出版》, 2022年第8期.
45.《社交媒体平台抑郁群体的社会支持寻求研究——基于对微博“抑郁症超话”的考察》,《新闻界》,2022年第6期.
46.《从猎奇到疗愈:虚拟偶像崇拜的技术取向》,《新闻与传播评论》,2023年第5期.
47.《可控与不可控之间:短视频成瘾的媒介可供性》,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 2023年第1期.
48.《起伏不定的情感:生命历程视域下的粉丝持续性认同研究》,《现代出版》,2024,年第1期.
49.《主流媒体明星的报道议题和话语变迁——《人民日报》明星报道(1946-2018)的批判性话语分析》,《新闻春秋》,2023年第4期.
50.《数字听觉人:数字时代的声音主体与实践》,《东岳论丛》,2023第4期.
51.《青年群体的情绪危机与调适:网络“发疯文学”的批判性话语分析》,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,2024第3期.
(更新于2024年7月)